大地震時代來臨!台灣該如何蓋出高耐震住宅?專家:學日本就對了
近期全球發生許多大地震,包括緬甸發生芮氏規模8.2強震、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規模6.9地震,甚至日本Weathernews最近報導更指出,去年全球有100個規模6以上地震,而今年3月下旬甚至一口氣就有10個,顯示全球強震發生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。
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,雖然大地震越來越多,但台灣近年受缺工、缺料、營建成本高漲影響,不僅讓營建業者不容易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耐震產品,更讓想都更、危老重建來提升建物耐震力的實施者面臨困境。
以台灣傳統「剛性抗震」工法來說,是以增加鋼筋、水泥磅數來拉升建物耐震性能,目前市場常見的建築結構,在雙北符合法規最低耐震性能要求0.24G的營建成本,RC結構約每坪28萬元、SRC結構約每坪32~33萬元、SC結構約每坪34~35萬元。
現在就算建商願意下血本,即便只到耐震0.3G,SC結構每坪還要再增加10萬、SRC增加7.5萬、RC增加5萬,成本將進一步拉升2~3成;如果是拉升到0.4G最頂級安全、媲美核電廠耐震等級標準的,每坪營建成本更將進一步大增10~20萬,等於蓋一坪共要40~50萬,甚至更高,也導致目前高強度的耐震宅在市場中極為稀缺,「因為實在太不划算了!」
而為了處理市場對建物「高耐震性能」與「壓低成本」的需求,其實日本早有應對經驗,也許現階段台灣蓋房子,真的該看看日本的做法,而且觀察市場可發現,目前在台灣拓展市場的「柱中柱」與最新的「半剛接耐震」等相關技術工法,就是日本過去及現在運用的技術工法,業者蓋房子時不妨多比較參考。
以「柱中柱」耐震工法來說,是日本前一代使用過的耐震技術,其概念是在結構設計完成後,再針對施作樓層進行耐震韌性強化提升的配置;由於建物是靠「強度」與「韌性」來抵抗地震,因此,在同樣耐震強度設計下,韌性較強的自然抗震效果較佳。
不過,使用「柱中柱」工法的建物抗耐震級數仍會與原結構設計相同,對業者來說,大約需要增加10~15%的營造成本,卻無法提升建物的耐震等級,是一大缺陷,一旦遇到超過原始設計強度的強震,對住戶的保護力就會大大降低。
至於目前台灣市場引進的日本最新一代、最主流「半剛接耐震」產品,是目前建築「省成本、提高耐震性能」的高CP值解決方案,半剛接耐震產品透過旋轉彈簧的機械式結構機制,來達到消能減震效果,可以在地震來時,釋放部分應力集中處關鍵桿件的彎矩破壞力,達到提升一樓柱體的抗彎能力。
而且,想在「最省成本」情況下,若使用「RBone卸震鋼甲」,每坪營建成本只要增加0.7萬~2萬元,就可以大幅提高建物耐震力1.67倍,讓0.24G的柱體,擁有抗0.4G大地震而不倒、結構無受損的高耐震性,直接媲美或超越核電廠的耐震等級,更不須任何「維護成本」,且無論RC、SRC、SC等建築結構皆適用,就值得建商多加參考,「若能廣泛應用,甚至可能解決目前營建成本高漲、都更推動牛步的困境」。
(文: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/劉永昌)
劉永昌
◎現職:
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、全向科技暨全向坤耐震設備董事長
◎學經歷:
交通大學海洋運輸學系、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經營工學碩士、曾任日本(株)Systems Planning Co.,Ltd.第一開發部部長、研華科技日本市場顧問、台灣NTT董事長、華康科技開發副總經理,引進日本最新耐震工法,為業界知名「耐震達人」
◎個人願景
在全世界地震帶國家推廣平價優質的耐震建築解決方案 ,以讓民眾「花最少、蓋最好」為使命,期望打造台灣成為國際級耐震寶島
資料來源: 大勢邸 2025.04.17